一、
消防認證企業如何做好關鍵質量屬性和關鍵工序參數記錄
1、CQA關鍵質量屬性:是指物質表現的物理、化學、生物或微生物學的性質特征,其應在適當的限度、范圍或分布內,以保證產品質量。
2、CPP關鍵工序參數:此工序參數的變化會影響關鍵質量屬性,此工序為關鍵工序,此參數為關鍵工序參數,因此需要被檢測及控制,來確保產品的質量。
3、工序參數:是指在完成某項工作的工藝的一系列基礎數據或者指標(溫度、電壓、重量、體積、壓力、PH、速度、 時間、密度、溶解度……)對CQA有影響的可變的參數,因此應該被監測或控制以保證該工藝產生預期的質量。
工序參數控制是重要的產品質量控制手段,通過不停的試驗測試,來確定和識別能持續有效地生產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的工序操作參數的合理值范圍,然后通過不同的手電來控制工序參數在允許的范圍內,來得到優良的關鍵質量屬性,從而達到產品質量得以控制的目的。
關鍵工序參數記錄是企業質量保持能力的有力證明,是認證過程中,工廠審核、監督檢驗時需要驗證的重要數據。關鍵工序參數記錄的完整、準確、有效性等,直接影響審廠、監督檢驗的通過率。
關鍵工序參數記錄,一項麻煩而又看不到產出的工作,所以不少企業會認為我保證按照工藝要求,嚴格控制參數在正確范圍內來保證產品質量就好了呀,記它干啥!做一次記錄一次又麻煩又浪費時間。
二、消防認證企業做好生產過程控制和過程檢驗控制記錄
1. 定義:過程檢驗(IPQC),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所生產產品以各種質量控制手段根據產品工藝要求對其規定的參數進行的檢測檢驗,達到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的目的。
2. 目的:對生產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影響產品質量的各種因素進行有效控制,以確保獲證產品滿足顧客的要求和期望及認證的要求,來防止產生批量的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3. 檢驗項目:工程部編制《工藝作業指導書》或“過程檢驗規定”,明確自檢、巡檢的檢驗頻次、檢驗項目、檢驗方法、檢驗儀器、判定依據等內容。
4 .檢驗方法:
(1)自檢:各工序操作工和檢驗人員是品質保證的直接責任人,在產品加工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有關的檢驗規定,操作者對加工的每批產品必須按《工藝作業指導書》或“過程檢驗規定”要求的頻次進行自檢,并按要求做好記錄,記錄必須分段進行,提前、延后或集中一次性填寫均為違規。
(2)巡檢:巡查人員對各工序實行不定時巡回抽檢,同時檢查各工序操作人員是否按照工藝規定的檢驗要求執行了檢驗和記錄,并按規定填寫記錄。
(3)例檢:完工檢驗,下線或包裝前,生產的最終階段對生產線上的產品進行的100%檢驗
5. 檢驗時機:加工過程工序自檢;IPQC巡檢。
6. 檢驗頻次:定時或全部自檢、不定時巡查抽檢、完工下線或包裝前例檢。
三、消防認證企業如何進行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定期確認檢驗及記錄
1. 定義:按一定頻次或周期對關鍵件的全部或部分質量特性實施的檢驗
2. 目的:關鍵件對最終產品質量特性有重要影響,一旦不合格,直接導致最終產品不合格,而關鍵件的一些關鍵特性項目,容易產生不合格項,一般工廠在日常進貨中無法實施檢驗,為了有效控制關鍵件的質量,確保關鍵件持續滿足認證要求,工廠對關鍵件實施定期確認檢驗。
3. 檢驗項目:
(1)日常進貨檢驗沒有檢驗的項目;
(2)關鍵件中決定關鍵性能的項目;
(3)關鍵件容易產生不合格的項目;
(4)按照該原材料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該供應商的企業標準中規定的檢驗項目進行確認檢驗。
4. 檢驗方法:
關鍵件定期確認檢驗的實施機構可以是工廠、供應商或第三方機構。
(1)工廠具備相應檢驗能力的可自行實施定期確認檢驗。
(2)如工廠不具備相應檢驗能,而供應商具備相應經驗能力,可以要求供應商按工廠要求的檢驗依據、檢驗項目、檢驗頻次和檢驗結果的提交方式等實施定期確認檢驗。
(3)如供需雙方都不具備相應檢驗能力,則可委托有能力的第三方機構實施檢驗。
定期確認檢驗大多數企業是要求提供該原材料的供應商進行完成,若該供應商無法完成,則委托有能力檢測的第三方完成。
5. 檢驗頻次:
一般情況每年進行一次,如遇下述情況時:
(1)當公司在因為使用某個關鍵件導致產品中出現嚴重質量問題時;
(2)當原材料結構發生變化等情況影響本公司認證產品的一致性時;
需立即進行確認檢驗。
6. 檢驗記錄:
應在《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定期確認檢驗程序》中明確形成的是檢驗報告還是檢驗記錄以及提交時間、記錄保管部門等。
國家認證認可條例規定:如工廠采購的是獲得CCC認證或可為強制性認證承認的自愿性認證的關鍵件,只要其認證證書有效,可作為定期確認檢驗的證明(意即查驗證書有效就行)。但這是最低標準,如不少企業的產品制定了高于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自己的標準,那么工程任需考慮自己的控制方式,提出自己的檢驗要求。
四、消防認證企業如何做好首檢來杜絕批量不良帶來的成本浪費
1. 首件檢驗定義:對每個班次剛開始時或過程發生改變(如人員的變動、換料及換工裝、機床的調整、工裝刀具的調換修磨等)后加工的第一或前幾件產品進行的檢驗。一般要檢驗連續生產的3-5件產品,合格后方可繼續加工后續產品。
2. 檢驗目的:用首件檢驗合格后方可進入正式生產,來盡早發現問題,預防產生批量不良;從而保證產品質量,減少返修、報廢的成本浪費。
3. 檢驗時機:在設備或制造工序發生任何變化,以及每個工作班次開始加工前,都要嚴格進行首件檢驗。
4. 檢驗頻次:每次;
5. 檢驗項目:
(1)圖號與工作單是否符合。
(2)材料、毛坯或半成品和工作任務單是否相符。
(3)材料、毛坯的表面處理、安裝定位是否相符。
(4)配方配料是否符合規定要求。
(5)首件產品加工出來后的實際質量特征是否符合圖紙或技術文件所規定的要求。
6. 檢驗方法:工程部編制首件檢驗的作業指導書,明確首件檢驗的檢驗項目、檢驗方法、檢驗儀器、判定依據等內容;
7. 檢驗記錄:
檢驗員對檢驗合格的首件產品,應打上規定的標記,并保持到本班或一批產品加工完了為止(所有首件產品必需留樣,并記錄相關參數,留作后續過程檢驗對比之用,看過程是否發生變化,并用記號筆標記“√” 以示通過首件檢驗)。
大多數消防產品因為下線前的例行檢驗的頻次是100%全檢,所以一般不做例行檢驗記錄。但還是建議首檢必不可少,先確定下材料配件沒有領錯、與設計圖紙一致、設備性能參數無誤等,來降低錯誤。哪怕多做一個錯的,那都是成本的浪費。
五、消防認證企業如何做好設備保養維修及記錄維修信息
1.設備維修定義:
為防止設備劣化,維持設備性能而進行的清掃、檢查、潤滑、緊固以及調整等日常維護保養工作;為測定設備劣化程度或性能降低程度而進行的必要檢查;為修復劣化,恢復設備性能而進行的修理活動等。
2. 目的:
保持設備的穩定狀態及使用耐久,從而保證生產進度、效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設備使用成本。
但在CCC認證中,一般要求核查生產設備維修記錄、生產設備點檢保養記錄、儀器(檢測)設備校準記錄、儀器設備內部校準/自檢記錄。
3. 檢驗時機、檢驗頻次、檢驗項目和方法:
(1)日常保養:清潔、潤滑、緊固、部分小缺陷調整等操作者日常可以輕松完成的保養,每日班后小維護,每周班后大維護。
(2)一級保養:內部清潔、潤滑、局部解體檢查和調整。操作工為主,專業維修人員配合并指導。
(3)二級保養:對設備主體部分進行解體檢查和調整工作,必要時對達到規定磨損限度的零件加以更換。對主要零部件的磨損情況進行測量、鑒定和記錄。操作者配合專職保養維修工人完成。
關于三級保養的制度或方案,網上一搜一堆,結合自己企業的設備多少、新舊、機型等實際情況,指定適合自己的計劃和方案。
在這里我們更關心的是認證審廠需要審核的設備設備點檢/保養紀錄、設備維修記錄。按時準確對主要零部件的磨損情況進行測量和鑒定的記錄,以備飛行檢查。
六、消防認證企業如何做好供應商年度評審來保證質量和降低成本
(一)評審目的:對公司合格供應商和定點供應商供貨情況進行定期評價,加強對供應商的管理。
(二)評審頻次:季度、半年、年,按工廠使用的材料類型決定。
(三)評審內容和標準:
1. 采購情況:價格、交期、證書資質等……
(1)將采購價格同市場行情比較,或供應商的實際成本結構及利潤率等進行主觀判斷。根據市場同類材料最低價、最高價、平均價、自行估價,然后計算出一個較為標準、合理的價格。
(2)報價是否及時、客觀、具體、透明(分解成原材料費用、加工費用、包裝費用、運輸費用、稅金、利潤以及相對應的交貨與付款條件)。
(3)是否自覺自愿地配合本公司或主動地開展降低成本活動、制訂成本改進計劃、實施改進行動,是否定期與本公司審查價格等。
(4)是否降低成本的利益與眾分享(如本企業)。
(5)是否積極配合響應本公司提出的付款條件、付款要求以及付款方法,供應商開出付款發票是否準確、及時,是否符合有關財稅要求。
交貨率=送貨數量÷訂購數量×100%,交貨率越高,得分就越多。
準時交貨率=(按時按量交貨的實際批次/訂單確認的交貨總批次)×100%
交貨周期是指自訂單開出之日到貨之時的時間長度,一般以天為單位來計算。
訂單變化接受率=(訂單增加或減少的交貨數量/訂單原定的交貨數量)×100%
相應的質量文件如過程質量檢驗報告、出貨質量檢驗報告、出貨質量檢驗報告、產品成分性能測試報告等
2. 品質情況:進貨檢驗合格批率、不良反饋、品質改善配合度等……
(1)來料批次合格率=(合格來料批次/來料總批次)×100%
(2)來料抽檢缺陷率=(抽檢缺陷總數/抽檢樣品總數)×100%
(3)來料在線報廢率=【來料總報廢數(含在線生產時發現的)/來料總數】×100%
(4)來料免檢率=(來料免檢的各類數/該供應商供應的產品總類數)×100%
3. 使用情況:現場使用效果、解決問題配合度等……
4. 服務支持:
(1)投訴:供應商對投訴的反應是否及時、迅速,答復是否完整,對退貨、挑選等要求是否及時處理。
(2)溝通:供應商溝通手段是否本公司的要求。
(3)合作:供應商是否將本公司看成是其重要客戶,供應商高層領導或關鍵人物是否重視本公司的要求。
(4)改進:供應商是否積極參與或主動提出與本公司相關的質量、供應、成本等改進項目或活動,是否經常采用新的管理做法,是否積極組織參與本公司共同召開的供應商改進會議、配合本公司開展的質量體系審核等。
(5)售后:供應商是否主動主動解決或預防問題發生,是否及時安排技術人員對發生的問題進行處理。
(6)開發:供應商是否主動參與本公司的各種相關開發項目,如何參與本公司的產品或業務開發過程,表現如何?
(7)其他支持
以上只摘錄部分內容并非全部或必須,每個公司應根據自身情況設定適合自己企業的評價標準。